忻钰坤毕业于西安电影学院,并曾于北京电影学院摄影系进修。 2015年,他的处女作电影长片《心迷宫》令他名声大噪。这部电影获得了艺术与商业的双丰收,凭借《心迷宫》,他获得了第八届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影片”和“最佳导演”两项大奖,第71届威尼斯电影节国际影评人周单元“意大利影评人协会最佳新人导演”,第51届台湾电影金马奖“原创剧本”“ 新导演”提名,第39届香港国际电影节 新秀电影竞赛单元“特别表扬奖”等。《心迷宫》是2014年度继《白日焰火》之后,唯一获得国际A类电影节大奖的影片。2017年,他凭借新作品《暴裂无声》获得第二届澳门国际影展评审团特别奖和最佳男主角奖。 忻钰坤的电影采用非线性多角度的叙事手法,注重悬疑手法与反映乡村社会现实,影片以独特的暴力和黑暗美学,与对现实问题的深刻描写,给观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文牧野,硕士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本科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人文学院广播电视编导系。他的反映中国穆斯林青年生活状态的短片《斗争》获得第七届FIRST青年电影展大学生电影竞赛单元评委会大奖,以冥婚为题材的短片《安魂曲》曾获得第12届亚洲国际短片电影节国际短片大奖、第12届全球华语大学生影视奖最佳剧情片和最佳创意奖及海内外各大奖项多次提名。 2018年,他以药品走私为题材拍摄的电影《我不是药神》一举成名,凭借电影获得第55届金马奖最佳新导演及最佳原著剧本。电影有趣而感人,获得海内外观众的广泛认同,也让“假药”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关注。
黄信尧,台湾纪录片导演,硕士毕业于台南艺术大学音像纪录研究所。曾任台北市纪录片从业人员职业工会第一、二届常务理事。他的纪录片作品擅长以戏谑的口吻道出青春的梦想与失落,以其幽默的叙事凸显人生的荒谬意境。 黄信尧曾以《唬烂三小》获金穗奖最佳纪录片 。海口影像诗《带水云》获2010年台湾国际纪录片双年展评审团大奖,并入围多项国际影展。2010年《沈没之岛》,拿下2011年台北电影节百万首奖及最佳纪录片等二项大奖。 《大佛》为其第一部创作剧情短片,2014年入围金马奖最佳短片,2017年发展为剧情长片《大佛普拉斯》,入选为台北电影节开幕片,并获得第37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两岸华语电影,第54届台北金马影展金马奖最佳改编剧本,第12届亚洲电影大奖最佳新导演提名。电影故事发生在以保安与老板之间的博弈为线索,以生动的黑色幽默和深刻的社会批判,并囊括了丰富的台湾风土人情。
Professor Rana Mitter is a British historian and political scientist of Indian origin who specializes in the history of republican China. He is Professor of the History and Politics of Modern China at the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International Relations at Oxford University, Deutsche Bank Director of the Dickson Poon China Centre, and a Fellow and Vice-Master of St Cross College. His 2013 book 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1945: The Struggle for Survival (titled Forgotten Ally: China’s War with Japan, 1937-45 for publication in the US), about the Second Sino-Japanese War, was well received by critics.
房秋晨,曾长期在商务部(原对外贸易经济合作部)工作,挂职河北省泊头市副市长,分管流通领域工作。历任商务部合作司调研员、处长、副司级、商务部美大司副司级商务参赞、副司长。担任过中国驻尼日利亚大使馆经商处三等秘书,驻文莱大使馆经商处一等秘书,驻马其顿大使馆经济商务参赞,驻印度尼西亚大使馆公使衔经济商务参赞等外交职衔。自2015年4月起任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商会会长。 承包商会原直属商务部,是由中国对外承包工程、劳务合作、工程类投资及相关服务企业组成的全国性行业组织,获民政部“全国行业协会商会评估”最高等级5A级及“全国先进社会组织”。现有会员企业1500余家,会员企业业务遍布190多个国家和地区,在交通、建筑、电力、石化、通讯等各领域实施了一大批惠及各国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民生改善的工程项目。承包商会积极服务会员企业参与“一带一路”基础设施建设,具体包括:搭建平台、促进交流,承担多个双边企委会机制秘书处工作;引领企业可持续发展,开展行业自律和信用评价,提升企业合规意识等;每年在澳门举办的“国际基础设施建设与投资高峰论坛”在国际业界极具影响力。
雷鼎鸣教授,香港科技大学创校教员、荣誉院士、经济系兼任教授、荣休教授,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经济硏究中心(刚升格为中国经济思想与实践研究院)客座研究员,香港特区太平绅士,铜紫荆星章受勋人。他毕业于芝加哥大学(经济学学士),明尼苏达大学(经济学博士)。曾任香港科技大学经济系系主任,商学院副院长,经济发展研究中心主任,大学顾问委员会委员,北京大学中国国家发展学院访问教授,1991年获美国纽约州立大学经济系终身教职。 雷教授学术成就超卓,曾深入硏究中国经济、经济增长理论与贪污经济学,亦涉猎不少世界经济的议题,因此对中国在全球化经济所扮演的角色有着深刻的见解。他是美国经济学会会员,计量经济学会会员,中国经济学会 (海外) 会员, 27份国际专业经济学报审稿人,《太平洋经济评论》编辑顾问,清华大学《中国与世界观察》编辑委员,曾任芝加哥大学《人力资本学报》编辑。多篇论文在国际顶尖学术期刊发表,其中4篇获选入「经济学关键性著作国际文献馆」,并着有《坐港观天──从香港向外看经济》、《为港元危机断症》等13本书。 雷教授不单学富五车,更将理论与实践结合,多次参与香港公共政策辩论,对香港退休保障制度及汇率制度的改变尤有深远影响。他历任香港特区政府长远房屋策略委员会,人口政策督导委员会,长远财政计划工作小组等十多个咨询架构成员,香港电台与香港有线电视评论员,台灣政府大陸委員會咨詢委員。现任特区政府扶贫委员会委员,土地供应专责小组成员。 香港科技大学是一所研究型国际学府。科大竭力追求卓越,领导科技、商管、以及人文社会科学创新前进,在泰晤士报2018高等教育全球顶尖250所年轻大学排名中位列第一,2019QS全球大学排名位列第37名,香港第二位。香港科技大学的研究能力在亚洲区的表现尤其出众。
John Miu is the Vice President at ABP London. John was appointed in 2009 just as ABP began to seek global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he was immediately tasked with coordinating ABP London’s submissions through the rigorous OJEU European procurement process and led the team in acquiring the Royal Albert Dock site in 2013. Aside from his work at ABP, John is a successful entrepreneur and built his own notable tech business with staff and offices in London and which has won multi million pound contracts from both private and public sectors over the past 25 years. He has also established a business responsible for trade and investment services between China and Europe.
王辉(Helena Hui Wang)女士毕业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在英国接受医学编辑和写作培训,并在比利时欧洲癌症治疗研究组织进修生物统计学。 2010 年,《柳叶刀》(The Lancet)杂志在北京开设除伦敦、纽约之外的第三个办公室,王辉女士成为首位柳叶刀驻亚洲北京办公室的编辑,并且在 2016 年升职为杂志亚洲执行主编(Asia Executive Editor)。 作为杂志社中职级最高的中国人,王辉女士主要负责制定《柳叶刀》杂志在亚洲尤其是在中国区发展战略,策划组织《柳叶刀》杂志重点专辑、报告和重要会议,管理全球稿件快速通道的评审和亚洲区域的重点稿件评审,代表《柳叶刀》杂志参与医学会议主旨发言, 已为《柳叶刀》杂志撰写上百篇英文社论,述评和报道等文章。
刘远立,中国医学科学院 北京协和医学院公共卫生学院院长,中国老年保健协会会长,欧美同学会留美医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长期从事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与发展战略研究,1993年以来,深入参与了中国健康领域一系列重大政策研究与战略咨询。曾经在哈佛大学任教20年,创立了“哈佛中国行动计划”,负责领导哈佛大学在医疗卫生领域与中国政府和民间的合作(包括针对中国健康领域重大问题的应用型研究、高官高管培训以及高端战略对话),并在2011年创立了中美健康峰会。他担任过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顾问委员会委员,世界卫生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组织以及世界500强企业的战略顾问。
徐福洁教授毕业于北京大学医学部,在美国亚特兰大埃默里大学取得流行病学博士学位。 徐福洁教授的公共卫生事业主要集中在美国亚特兰大疾病防控中心(CDC)。她担任流行病情报服务部(EIS)专员,战斗在流行病暴发的前线,这一职位也被亲切形象地称为“疾病侦探”。至2015年,她带领团队成功开展了多项流行病学实地调查和临床研究。 2015-2017年,徐福洁教授就职于吉利德科学公司(Gilead Sciences, Inc),任亚太地区医学事务与公共卫生负责人。吉利德科学公司是一家世界领先的生物制药公司,研发销售的药物广泛应用在治疗病毒感染。 2017年,徐福洁教授由国家“千人计划”引进回国,作为传染病流行病学教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全职工作。她的研究领域主要包括预防HIV、性病和新发感染病;疫苗评估;以及消除病毒性肝炎。
陈铮鸣现为英国牛津大学流行病学教授。1983年毕业于上海医科大学并获医学学士学位。1987 年获英方资助赴英国牛津大学深造,1992 年获牛津大学博士学位。毕业后留校工作, 1998 年升为副教授,2006 年晋升为牛津大学医学院教授。现任牛津大学纳菲尔德人群健康系中国项目部主任、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名誉教授及上海复旦大学顾问教授。2009 年创建中国牛津国际人群健康研究中心,并担任中心执行主任。主要研究领域为常见慢性病(如中风、缺血性心脏病、癌症)的临床药物疗效评估、转化医学、慢性病的环境及遗传病因学研究以及发展中国家慢性病控制策略。近20年间共领导完成了近十项大规模随机临床试验及流行病学研究项目。大型临床试验包括涉及近 46,000 例病人的急性心肌梗死研究(COMMIT/CCS-2);20,000 例病人的急性脑卒中研究(CAST); 5,000 例病人的早期乳腺癌研究;11,000 例病人的大肠癌研究。许多研究结果改变了国际临床指南。2002 年获香港嘉道理基金会资助,与中国医科院等机构合作发起并组织领导了涉及 50 余万成人,并将持续 30 余年的慢性病的环境、生活方式及遗传危险因素的前瞻性研究(简称 China Kadoorie Biobank, www.ckbiobank.org),并任项目英方首席科学家。目前共发表研究论文 320 余篇,包括以第一或通讯作者身份在国际顶级医学杂志(如 Lancet, JAMA, Nature Medicine, NEJM, BMJ 等)数十篇。目前牛津研究团队共有近四十人,在慢性病流行病学、统计学、遗传学以及医学大数据等方面,均具有丰富的研究经验和造诣。
Lijia Zhang is a factory-worker-turned writer, social commentator and public speaker. One of the few Chinese who write regularly in English for international publications, her articles have appeared in The Guardian, The South China Morning Post, Newsweek and The New York Times. She is the author of the critically acclaimed memoir “Socialism Is Great!” about her rocket factory experience and her debut novel Lotus, on prostitution in contemporary China, was published by Macmillan and was featured by BBC radio’s World Book Club. She is a recipient of the prestigious fellowship in the International Writer’s Program at the University of Iowa. Lijia has lectured at many conferences, institutions and universities around the world, including Asia EU Economic Forum, European Institute for Asian Studies, The University of Sydney, Harvard, Columbia, Stanford and New York University. She is a regular speaker on the BBC, Channel 4, CNN and NPR. She divides her time between London and Beijing.
陈安娜(本名Anna Gustafsson Chen),瑞典国籍,中文博士、翻译家、瑞典作家协会会员。陈安娜是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莫言作品的瑞典文译者。 陈安娜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后期就开始从事中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三十多年来已译了近六十多部中文当代小说,包括莫言《红高粱》、《天堂蒜苔之歌》、《生死疲劳》和《蛙》等四部,余华《活着》、《许三观卖血记》、《中国的十个词》和《在细雨中呼喊》等四部,苏童《妻妾成群》、《碧奴》和《米》等三部,阎连科《丁庄梦》、《受活》、《四书》和《炸裂志》等四部,贾平凹《高兴》和《秦腔》等两部,刘震云《我不是潘金莲》、《一句顶一万句》、《温故一九四二》和《吃瓜时代的儿女》等四部;此外还有韩少功的《马桥词典》、张炜《古船》、虹影《背叛之夏》、《饥饿的女儿》与《英国情人》、陈染《私人生活》、任晓雯《岛上》、马建《红尘》与《拉面者》等。最近又翻译杨炼诗集《同心圆》。她也是第七届(2013)中华图书特殊贡献奖的获奖者。
Xiaoning Lu is Lecturer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e and Language at SOAS, University of London, where she teaches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and Chinese-language cinemas. She received her master’s degree in modern Chinese literature from Fudan University, China and her PhD in comparative literature from Stony Brook University, USA. She has published a range of topics in modern Chinese culture in leading international journals including Wenyi yanjiu (Literature and Art Studies), Journal of Contemporary China, and Journal of Chinese Cinemas. Her monograph on Chinese cinema and socialist modernity is forthcoming with Brill. Currently she is co-editing The Oxford Handbook of Communist Visual Cultures with Aga Skrodzka and Katarzyna Marciniak and working on a Leverhulme-funded project on transnational film practices in socialist China. Since 2015 she has been co-curating Chinese Art Film Festival London Showcase.
Ms Sheng was born in Hunan, and later migrated to Shenzhen and Beijing. Her works include the novels Northern Girls, Death Fugue and Barbaric Growth, and the latest Womb and The Metaphor Detox Centre. Her work has been translated into more than ten languages, including English, French and German. She has won several prizes in China and worldwide. Northern Girls,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Penguin in 2012, was longlisted for the Man Asian Literary Prize. Death Fugue, banned for publication in China, was first published in English by Giramondo in 2014 and is a political allegory that “recalls Aldous Huxley’s Brave New World,” according to the New York Times. Her works depict the real lives of China’s poor, the survival of its women, and situations revolving around the human spirit, written in a language that is violent, enthusiastic, and experimental.
1979年,年仅17岁,就读于中南矿治学院(现中南工业大学)的李泽湘获选公派赴美留学。1983年,李泽湘作为优秀毕业生获卡内基-梅隆大学电机工程及经济学双学士学位,后到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继续深造,分别于1986年和1989年拿到电机工程与计算机硕士和博士学位。 1992年,李泽湘正式加盟香港科技大学,创办数控研究实验室及自动化技术中心并担任主任。渴望成立企业,将自己的人工智能研究成果转化成商品的他,于1999年创立了固高科技有限公司。今天,固高已是中国最有影响的运动控制公司,在珠三角建立了从设备制造、系统集成到终端产品制造的完整产业链,占有国内市场50%的份额,产品销往全世界。 作为老师,李泽湘激励了一代年轻人。他鼓励学生自主创业,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2006年,他的学生汪滔从香港科技大学电子与计算机工程学系毕业后,在导师的帮助下,共同创立了大疆创新科技有限公司。经过数年的发展于探索,大疆创新逐渐在国内外建立口碑,成为世界无人机市场的主导者。 2018年,李泽湘首次向学校申请了两年的停薪留职,在松山湖地区建造了被称作“机器人梦工厂”的平台,致力于高端装备的研发。他也同时担任多家孵化公司的董事长,为许多年轻的初创企业提供支持。李泽湘的创新梦仍在延续。
李大海,现任知乎合伙人、CTO,也是知乎「智能社区」战略的技术掌舵人。 李大海于 2015 年以合伙人身份加入知识内容分享平台知乎,先后负责知乎广告技术团队、数据、算法业务。 自 2016 年开始,李大海带领知乎构建由 AI 驱动的「智能社区」,将知识生产迭代、消费连接、氛围治理等各个环节变得更智能,让每个人都能高效获得可信赖的解答。 在此之前,李大海于 2006 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数学系(硕士),毕业后加入 Google 中国任软件工程师。作为谷歌中国早期员工,李大海是李开复 “ 50 个关门弟子” 之一,先后参与 Google 核心技术索引小组、云计算国内推广、音乐小组、输入法和 Linux 产品等业务。 毕业后四年,李大海跟随谷歌中国工程研究院副院长兼全球工程技术总监刘骏离巢创办社会化搜索引擎公司云云网,负责微博搜索、社交搜索、搜索架构和基础架构等工作。在云云网被新浪收购之后,李大海加入豌豆荚,出任应用内搜索技术负责人。在李大海的推动下,豌豆荚的应用内搜索引擎完成了整个中文互联网的内容索引覆盖,攻克了豌豆荚从应用分发渠道向应用内容搜索引擎转型的技术难题。 2015 年,在出任知乎 CTO 之后,李大海统筹负责包括大数据团队、内容流通、AI 新业务拓展等在内的知乎整体技术业务。在李大海的带动下,知乎技术实力和 AI 算法应用水平取得长足进步,为知识内容领域的推荐和语义识别技术应用提供行业借鉴。
Liu Bo, CEO and the Managing Partner of TusStar (Beijing) Investment & Management Co., Ltd. TusStar (Beijing) have currently invested over 2 billion RMB into a wide range of technological innovation enterprises from seed stage to growth stage. Backed by Tsinghua University, TusStar has the best expertise and facilities to support a tech start-up to realise its full potential. Coming from a background of management, Mrs Liu has extensive experiences in finance and business. Mrs Liu's interested areas of investment ranges from TMT, healthcare to energy conservation. Mrs Liu has hold several personal awards, including the recent 'Top 15 in Forbes 2018 China's Best Female Venture Capitalist'.
Alan has worked in Health Care and Medical Research, as Chairman and Chief Executive of large multinational companies and smaller technology start-ups. He teaches in Universities in UK, Europe, North America and Asia with Professorships in European and Chinese Universities. He has raised and managed a Venture Capital Fund, is a Business Angel Investor and Trustee of charities. He has been honoured with The Queen’s Award for Enterprise Promotion in the UK and with membership as Knight First Class of the Order of the White Rose of Finland for services to Education. His current work is focussed heavily on the commercialisation of research, technology start-up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UK-China Trade and Relationships including cross-continental investment. Promoting the vision of “A World Without Borders”, Alan works actively with the Shanghai Government, Hong Kong Management Association and numbers of overseas business and academic organisations to commission world class executive education programmes.
丁乙1962 年生于上海,现工作、生活于上海。1983 年毕业于上海工艺美术学校,1990年毕业于上海大学美术学院。丁乙的创作领域包括绘画、雕塑、空间装置和建筑。“十”字以及变体的“X”是他主要的视觉符号,用以超越和对抗当时中国典型的政治、社会寓言绘画。从 80年代后期开始,他将这一标志作为结构和理性的代表,以及反映事物本质的图像表现的代名词。 与构图单元的简洁相比,丁乙所使用的材料和颜色变化极度丰富,从几乎是单色调的绘画到明亮的荧光色画。对他来说,作品不仅是过度、噪音、混乱和困惑在画布上的表现,也与他生活的城市上海所具有的刺激与特征息息相关。 丁乙的作品在全球不同机构广泛展出,包括古根海姆博物馆(西班牙毕尔巴鄂/美国纽约,2017-2018);德国杜伊斯堡、杜塞尔多夫等地美术馆联合群展(2015);意大利罗马MAXXI 博物馆(2011);美国旧金山亚洲艺术博物馆(2010);北京尤伦斯当代艺术中心(2007);瑞士伯尔尼、德国汉堡、西班牙巴塞罗那等地美术馆巡展(2005-2009);德国柏林汉堡火车站当代美术馆(2001)等。大型国际双年展包括威尼斯双年展(1993)、亚太三年展(1993)、横滨三年展(2001)、上海双年展(2006)等。 其作品被诸多国际公共和私人重要机构所收藏,包括巴黎蓬皮杜艺术中心、余德耀美术馆、柏林戴姆勒基金会、UBS艺术收藏、首尔三星美术馆、香港M+美术馆等。
何浦林(Lorenz Helbling),香格纳画廊的创始人,香格纳画廊成立于1996年,是中国成立最早的当代艺术画廊之一,目前在上海、北京、新加坡均设立空间。二十多年来,香格纳画廊致力于中国当代艺术的发展,与60多位艺术家保持着长期紧密合作,持续呈现高品质的当代艺术展览和项目,并常年参加国际重要艺术博览会,与全球知名的艺术院校及机构保持良好的互动与合作。 于2008年开设的香格纳影像资料库(ShanghART Videotheque)发展至今,已收囊了近六百部当代影像艺术作品,并定期推出沙龙和放映活动。位于上海西岸的香格纳图书馆,长期向大众开放香格纳画廊成立至今所收藏的艺术书籍,馆内同时展售上百种当代艺术图录和艺术衍生品。 香格纳画廊历经20年的积累,已建立囊括大量中国当代艺术史的重要的文献资料和庞大的艺术作品信息的数据库——香格纳图书馆。现对公众开放文献资料,历史藏书,艺术家影像资料,并通过优化阅览检索的数字解决方案,和丰富的线下活动增进研究学者,作者,媒体以及艺术爱好者等与馆藏资料的联系。位于画廊西岸空间一楼的图书馆会长期对公众开放,同时,定期举办新书推介和艺术研讨等沙龙活动。现可通过电话、邮件预约的方式前来查询和研究艺术家档案库、影像资料库等。未来,实时更新的在线艺术平台将不间断地为当代艺术爱好者提供便捷的信息体验。
苗颖生于上海。2007年毕业于中国美术学院新媒体系,获学士学位;2009年毕业于纽约州立大学阿尔弗莱德艺术设计学院电子综合艺术专业,获硕士学位;现工作、生活于上海和纽约。苗颖尝试探讨因特网、局域网和社交媒体等主流媒介的可能性,以及科技在再现现实的过程中产生的新的政治,美学和时代感知。
钱庄,1990年生,北京大学社会学本科,哥伦比亚大学社会工作学院临床精神卫生硕士,KnowYourself的创始人和CEO,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美国社会工作者协会会员。 知我探索是具有全国影响力的泛心理学产品与服务平台。我们致力于帮助更多人更清晰地认识自己,改善精神状态,提升幸福感。用心理学带领用户探索自我,觉察美好生活。旗下拥有泛心理学领域用户质量最高、流量最大的媒体品牌KnowYourself,已聚集600万用户。公司自2016年4月成立,过去两年时间里已经成长为中国最头部的泛心理产品与服务平台。 KnowYourself微信公众号粉丝超过250万,头条文章阅读量在30-50万。KY的主要用户群体是18-35岁,一二线城市年轻人,其中女性占70%,80%以上至少有一个本科学历。呈现出高学历、高收入的特性。 知我探索的核心竞争壁垒是我们的独家知识体系,在国内最全面、最专业、最有深度的心理学内容体系。立足于原生家庭、情绪管理、自我发展、亲密关系、人际关系、生涯规划六个大类。
Harriet Evans教授就中国的女性问题,性政治和毛时代的政治海报和视觉文化有许多研究。在业界领头的核心期刊发布多篇著作,并为关注中国妇女、性别和人权问题的非政府机构定期提供咨询服务。她在2017年被赋予荣誉教授称号,目前是伦敦政经大学人类学系的客座教授,也是伦敦非政府组织“The Rights Practice”的董事会主席,与律师一起帮助在英国寻求庇护的女性。 Harriet Evans教授功绩卓著、资历深厚。在1979年至1984年间,她在墨西哥教授中国近代史。在2000年至2010年间,她任威斯敏斯特大学中国研究系主任,协助管理大学的亚洲研究所,负责当代中国文化研究和国际研究的硕士和博士课程。她的新书《Bejing from Below》马上就要发行。这是一本20世纪50年代以来在北京市中心一个贫困地区的日常生活的口述史。她也在Leverhulme信托基金的资助下完成了一个为期三年的“文化冲突:中国西南地区和遗产”主题研究项目。在2002到2005年间,她是英国汉学协会的主席。她也曾是伦敦大学中国委员会的执行委员,“China Quarterly”执行委员会成员。 Harriet Evans教授著作等身,著有《Women and Sexuality in China: Discourses of Female Sexuality and Gender since 1949 》(Polity Press, 1997), 《Picturing Power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Posters of the Cultural Revolution》(和 Stephanie Donald共同编辑, Rowman and Littlefield, 1999)和《The Subject of Gender: Daughters and Mothers in Urban China》 (Rowman and Littlefield, 2007) 等与中国女性与社会息息相关的书籍与文章。
丽贝卡·卡尔是纽约大学历史学教授,自 1980 起在中国生活了许多年,亲历改革开放至今中国各种变化,是中国近现代史的专家。她的著作探索了中国历史文化与全球大背景的交融,观察着 19 世纪末以来中国在经济,文化和社会等层面飞速融入全球资本主义环境的过程和影响,并将许多中文历史文献和中文现代学术研究翻译成英文,介绍给世界。 《毛泽东传》是她最著名的出版物之一。该书中融合中外各种观点,结合世界时代大背景以及当前毛泽东研究新成果,阐述和揭示了一位 20 世纪伟人与中国百多年来历史变革与转型的深层内在逻辑关系。与以前毛泽东传记相比,观点更新颖和独到。该书在 2013 年被翻译成中文并在中国大陆出版,在中文读者中广受好评。 她参与编写的 The Birth of Chinese Feminism: Essential Texts in Transnational Theory (with L. Liu and D. Ko, Columbia 2013) 向读者介绍了 20 世纪初关键的中国女性主义人物何殷震,通过翻译何分析何的文章,向读者展示了中国女性主义鲜为人知的初期阶段,与对当时的中国和世界的女性主义的影响。 目前,丽贝卡·卡尔在新经济学思想智库(INET)的资助下继续着她对中国历史与经济的研究,通过中国 20 世纪著名经济哲学家、翻译家王亚南研究中国在1930-1960 年间的经济学思潮。
包宏伟博士现在是英国诺丁汉大学任助理教授,主讲媒介与文化研究。他兼任该校当代东亚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同时也是该校影视研究所和批判理论研究所成员。 来诺丁汉之大学前他曾在英国诺丁汉特伦特大学,德国波茨坦大学,澳大利亚悉尼大学和中国戏曲学院任教。他于2011年获得澳大利亚悉尼大学性别与文化研究博士学位。博士毕业后他获得德国学术交流基金和英国社科院资助分别在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和英国伦敦大学金史密斯学院从事研究。 他的研究方向主要集中在当代中国同性恋身份,酷儿行动主义,独立纪录片与另类媒体生产。他著有《酷儿同志:后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的同性恋身份与同志行动主义》(2018年)。他也参与编辑了《酷儿/同志在中国:学术研究,行动主义与媒介文化透视》。 他也曾在国际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多篇。他目前正在撰写一部关于当代中国酷儿文化的专著。
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社科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国际投资研究室主任,中国社科院创新工程项目“全球动荡时代的跨境投资策略研究”首席研究员。曾任毕马威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Asset Managers私募股权基金经理与平安证券首席经济学家。工信部工业经济分析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财政部国际经济关系司高级顾问;中国贸促会专家委员会委员;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特邀专家;中国证券业协会证券分析师、投资顾问与首席经济学家委员会委员;中国世界经济学会副秘书长;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
国是金融改革研究院院长,刘胜军微财经创始人,总理座谈会专家,《下一个十年》作者,中财龙马学院特聘教授,杭州湾智库特聘专家,河南中德智能产业研究院专家智库专家,新华社中国财富研究院研究员山东枣庄市委党校、市干部管理学院特聘专家,世界经济论坛2012-2014全球议程理事会中国区理事, 陆家嘴论坛创始人之一,中欧陆家嘴国际金融研究院原执行副院长,陆家嘴金融城理事会第一届理事,上海市金融消费纠纷调解中心理事 ,FT中文网、财新网、华尔街日报中文网专栏作家。
华南理工大学建筑学院教授、博导;教授级高级规划师、国家注册规划师。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常务理事、学术工作委员会委员、乡村规划与建设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广东省土木建筑学会环境艺术专业委员会委员;上海市住房与城乡建设委员会科技委委员;武汉王家墩CBD规划咨询委员;广州市、佛山市城市规划委员会委员;佛山、惠州市政府决策咨询专家。擅长于决策型、研究型的城市发展战略规划、大尺度的城市设计。长期致力于城市与区域发展研究、城市更新及土地制度研究、保障性社区与城市住房制度研究。
牛津大学经济地理学博士,哈佛大学城市规划与设计系访问学者。现任全球城市实验室(纽约)首席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是国际金融中心、都市圈与城市群。曾在北京奥组委场馆管理部、上海市政府发展研究中心、香港大学中国问题研究中心任职。发表SSCI和CSSCI期刊文章多篇。
商汤科技研究院副院长、集团副总裁,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清源研究院副院长。他于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及美国新泽西州立大学获得计算机系学士、硕士及博士学位。曾任北卡罗来纳大学夏洛特分校计算机系终身副教授、百度深度学习实验室(IDL)主任,研发架构师等职位,并于2018年加入商汤科技。 在产业界期间,他从智慧健康的研究突破、产品落地、商务转化到上下游投资布局,均进行着卓有成效的推进,助力商汤科技取得一系列的成果,包括团队近两百项专利、近十项软件著作、数项NMPA及CE认证、以及近百家医疗机构的落地及成果转化。
约印医疗基金创始人、总裁,“医疗大健康中国十大创投人物”,“诺奖中国”联席主席,科技部生物医药领域评审专家,清华大学大学生创业导师。2007年开始在中国从事医疗行业风险投资,专注于医疗健康领域。创办约印医疗基金之前,曾任启明创投医疗投资总监及清科资本医疗主管合伙人,已完成近50家企业的投资,累计交易金额近三十亿元。生物工程学学士、管理学硕士,毕业于清华大学及麻省理工学院,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博士候选人。
现任百汇(上海)医院管理有限公司董事,华东区执行总裁,现在管理着上海1家医院和6家医疗中心,共计400名员工,年收入超过3亿元人民币。于2019年12月在上海市黄浦区市中心新开的一家拥有25张床位、3间手术室,总投资超过1亿元人民币的医院为外国和上海本地的人才提供了良好就业机会。 钟子坚医生领导的百汇医疗在上海参加了多个国际社区活动,是许多主要领事馆和跨国公司的首选医疗服务供应商,于2018 和2019被《TimeOut上海》杂志以及Bon App软件评为年度最受欢迎医疗服务供应商。
浙江大学医学院第一医院传染病诊治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研究生导师。长期从事感染性疾病、抗菌药物、细菌耐药、临床药理、药物合理使用临床与研究工作。卫生部全国细菌耐药监测网创建者、卫生部合理用药专家委员会委员、抗菌药物小组副组长, WHO和WPRO耐药控制咨询专家;国际化疗协会、亚太抗感染化疗学会、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学会理事,中华预防医学会医院感染控制分会副主任委员、中华医学会感染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感染分会常委、以及中国药学会抗生素专业委员会等10余个学会协会委员。
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编剧、制片人。曾任北京电影学院副院长,中国影协理事,柏林国际电影节和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评审团成员。代表作品包括《湘女萧萧》、《本命年》、《香魂女》、《黑骏马》和《益西卓玛》等,曾获第4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银熊奖,第43届柏林国际电影节金熊奖、第19届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最佳导演奖等奖项。现任FIRST青年电影展名誉主席。
全球范围。于14年前创办了FIRST青年电影展。 FIRST青年电影展是一个推广中低成本电影、发掘青年电影才俊的平台。FIRST各个板块涵盖了电影诞生的不同阶段,有效地将新一代的中国电影人与行业联系在一起,促进了中国电影文化的蓬勃发展。 作为导演,宋文的首部长片电影《抵达之谜》入选第23届釜山国际电影节“亚洲电影之窗”单元。
数字艺术家,北京大学艺术学院文学学士和戏剧与影视学硕士,曾任北京大学艺术学院艺术家工作坊讲师与第22届上海国际电影节短视频单元终审评委,代表作《女他》荣获第21届上海国际电影节金爵奖最佳动画长片提名在内的全球30多项影展荣誉,被上海昊美术馆官方收藏。《艺术死了》夺得第14届FIRST青年电影展一种立场大奖。
现任职于清华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博士生导师,美国南卡罗来纳大学人类学系访问学者(2015-2016)。主要从事影视传播、影视艺术、影视人类学等方向的研究。纪录片作品《2008纪》入围当年的阿姆斯特丹国际电影节;联合导演的人类学纪录片《一张宣纸》获2014广西国际民族志影展主展映单元评委会提名奖,联合导演的纪录电影《喜马拉雅天梯》获评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2015年度国产纪录片及创作人才扶持项目优秀长片,2015北京市文化精品工程、西藏自治区文化精品工程,2015广州纪录片节最受观众喜爱纪录片奖,2015中国纪录片学院奖最佳摄影奖,2015人民日报年度五佳电影,2016大学生电影节最佳纪录片奖,2017年金鸡百花电影节最佳纪录电影提名。
经济学博士,工银国际首席经济学家、董事总经理。曾获“2019-2020 年度全国十大金融工匠”荣誉称号、全国金融五一劳动奖章、金羊奖、2019 第一财经年度首席经济学家、中国国防经济学优秀成果一等奖等专业奖项。他同时担任中国首席经济学家论坛理事,香港中文大学深圳高等金融研究院客座教授,盘古智库学术委员,香港中文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和浙江大学等高校金融硕士导师,并在财新等一流财经媒体开设专栏。
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首席经济学家;海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澳门城市大学特聘教授;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副会长。曾任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目前还兼任中国人民大学国际货币研究所学术委员、中关村股权投资协会和广东创业投资协会首席经济学家等职。
博士,教授级高工,华为全球智慧城市总架构师,发改委数字中国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长期从事智慧城市、移动通信、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网络安全等领域的研究,个人拥有发明专利150余项,获得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一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兼任发改委 数字中国研究院常务副理事长,广东省 数字政府改革建设工作专家组委员,深圳市“数字政府”建设专家委员会委员, 山东省电子政务和大数据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内蒙古自治区政府发展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网络空间安全协会副理事长,中国智慧城市发展研究中心特邀研究员等等。
经济学博士。担任上海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党委书记兼院长,数量经济研究中心研究员、教授,博士生导师,主任。担任上海市软科学研究基地——上海市科技统计与分析研究中心首席专家、主任。主要从事数量经济理论与方法应用, 经济增长与科技创新,科技统计与分析,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等研究。在国内外经济学、数量经济学与统计学权威学术刊物《经济研究》,《数量经济技术经济研究》, 《统计研究》和《Journal of Business and Economic Statistics》(SSCI),《ChinaEconomic Review》(SSCI),《EconomicLetters》(SSCI)等发表论文近四十多篇,其中在《经济研究》上发表的多篇论文达到很高的引用率。
北京师范大学教授,长江学者。主要从事智慧学习环境、人工智能与教育、教育技术、知识工程、技术支持的创新教学模式等领域研究。现任北京师范大学智慧学习研究院院长、互联网教育智能技术及应用国家工程实验室主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农村教育研究与培训中心主任。曾获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精品资源共享课、国家规划教材、国家教学成果奖、北京市优秀教学团队、北京市教学名师、北京市优秀教师等。承担国家、省部级等横向纵向课题100余项,现已发表学术论文近400篇,出版著作、杂志40余本。
1971年出生,香港理工大学工商管理学硕士。现任中共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委员会书记、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历任中共杭州市委外宣办(杭州市人民政府新闻办)主任,杭州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网信办主任,华数数字电视传媒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兼华数传媒股份有限公司(000156)党委书记、董事长。2018年1月至2019年10月任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副书记、总裁。2019年10月起任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党委书记、董事长。2020年5月起兼任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601595)董事长。 同时担任华夏电影发行有限责任公司副董事长、中国电影基金会理事等职。
华谊兄弟传媒股份有限公司联合创始人、副董事长兼CEO。1970年出生于北京,毕业于北京青年政治学院;1994年与兄长王中军一同创立华谊兄弟;1998年开始执掌华谊兄弟影视业务,带领华谊兄弟先后推出了百余部深受观众喜爱的优秀电影作品,主出品影片总票房超过二百亿元,多次包揽华语电影票房冠军,成为华语电影第一品牌,也成为业界公认的华语电影“金牌制片人”。2016年,将主要精力移至集团整体运营,开始全面掌管集团主要业务板块的发展和联动。 王中磊同时担任中国电视剧制作产业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发行放映协会副会长,中国电影家协会青年电影工作者委员会副会长,横店影视产业协会会长。
出生于江西南昌,毕业于北京电影学院导演系,中国内地男导演。他凭执导个人首部电视剧《下海的日子》开始导演生涯,后执导了《笑傲苍穹》《历史的天空》《幸福像花儿一样》《新上海滩》《楚汉传奇》等影视作品,获得过第4届澳门国际电视节最佳导演奖、第20届全军电视剧金星奖电视剧创作突出贡献奖等奖项。
上海灿星影视文化有限公司董事长,善于剖析大环境下的电视剧发展政策及导向。其担任出品人的电视剧《阅读课》获上海市重大文艺创作项目剧本和制作两项奖项,其出品的《爸爸是条龙》获第28届中国电视金鹰奖电视剧荣誉提名奖。
作家,编剧,湖北省作家协会副主席,湖北省网络作家协会会长,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湖北省政协委员,代表作《东宫》《佳期如梦》《千山暮雪》等。双羯影业创始人,2019年担任出品人的影视剧《致我们暖暖的小时光》获口碑人气双丰收。
CCTV-6 电影频道资深电视制作人、主持人,《流金岁月》栏目创始人,深耕影视、传媒、文娱行业20余年。现制作《佳片有约》栏目,推介全球优秀电影作品。这两年,他开始跨界,出版了书《我,来自广院》,对话国内优秀电视主持人;正在拍摄制作纪录电影《演员》,担任导演,2021年院线推出,这部纪录电影展现了新中国成立后第一代电影人的风采。
潘基文为联合国第八任秘书长,于2007年1月1日就职,2012年1月1日开始第二个任期,2016年12月31日卸任。 在任期间,潘基文秘书长的优先事项是动员世界各国领导人应对众多新的全球挑战,包括气候变化、经济动荡、流行病及不断增大的与粮食、能源和水有关的压力等。他致力于成为铺路搭桥者,让世界上最贫穷和最脆弱的民众发出声音,同时也努力加强联合国本身,提高联合国的工作透明度和效率。
Marco Lambertini 是WWF总部第五任总干事。作为全球卓越的保护机构的领头人,他和国家政要、企业高管以及社会团体一同齐心协力,为了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而努力。 早年在家乡意大利,Marco Lambertini就作为青年志愿者参加WWF活动。2014年4月, Marco Lambertini就任WWF总部总干事一职,开始领导这家具有超过半个世纪的保护经验、拥有五百万支持者和一千四百万社交媒体追随者并在全球100多个国家开展工作的保护机构。 拥有25余年全球保护领导经验,Marco Lambertini代表WWF就诸多环境议题采取行动。他曾受邀在首届联合国环境大会上发言,现任中国环境与发展国际合作委员会委员,同时还是瑞士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上唯一的WWF代表。他主持领导WWF的“地球一小时”活动,也为世界各地WWF的保护项目指明方向。 在加入WWF之前,Marco Lambertini 曾领导过全球最大的保护团体联盟。在担任国际鸟盟 (Birdlife International) 首席执行官期间,他在印度尼西亚参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热带雨林恢复地区。他还协助建立了欧洲最大的海洋保护区域,并利用个人影响力帮助改变其家乡意大利对于自然保护和野生动物保护的观念。
许知远毕业于北京大学计算机系微电子专业。分别在英国剑桥大学以及美国伯克利大学担任访问学者。作为一位多产的作家,他已经在大陆、香港、台湾出版了近20本作品,作品被翻译成英、法、韩等多种版本。 许知远曾参与创办出版多种报刊杂志,包括《经济观察报》、《彭博商业周刊中文版》、《东方历史评论》、《单读》等。他参与主创并担任主持人的深度思想访谈纪录片《十三邀》,激起社会广泛回响,缔造现象级的影响力。
王澍,著名建筑师。2012年获得“建筑界的诺贝尔奖”之称的普利兹克建筑奖(The Pritzker Architecture Prize)。普利兹克奖评委会主席帕伦博勋爵曾经这样评价王澍:“他的作品能够超越争论,并演化成扎根于其历史背景永不过时甚至具世界性的建筑。”并在2013年入选《时代》杂志发布的全球100位最有影响力人物名单。
王珮瑜,著名京剧演员,余派老生。现为上海京剧院国家一级演员,第十五届人大代表,上海市第十二届青联副主席、上海市第十五届妇联执行委员会委员 。她师从王思及、朱秉谦、谭元寿、李锡祥、张学津等名师,演唱古朴隽永,扮相俊秀儒雅,唱念做表皆具大家风范,年少成名,现今是京剧界的中坚力量。曾获全国青年京剧演员电视大赛“最佳表演奖”榜首、中国戏剧梅花奖、白玉兰戏剧主角奖,并获上海市非遗传承人、2015中华十大文化人物、文化部优秀专家、2019中国非遗年度人物等称号。
汪悦进(Eugene Wang),美国哈佛大学艺术史与建筑史系洛克菲勒亚洲艺术史专席终身教授,并任教于哈佛戏剧舞蹈多媒系、中亚系。是哈佛仅有两位来自中国大陆华裔文科终身教授之一。曾获美国Guggenheim学术成就奖。2018年创立哈佛大学中国艺术实验室(CAMLab),研发艺术思维模式与艺术智能。
囚牛,唱作人、制作人、青年笛箫演奏家。作为独立音乐人,在网络上用青年喜爱的方式弘扬传统民乐之美,善于通过音乐来探索和演绎历史故事与神话传说。其代表作《渐无书》、《国之重器》是流行音乐与历史表达融合的佳作。他还为《三生三世宸汐缘》、《三生三世枕上书》等电视剧录制笛箫配乐,深受观众喜爱。
项飙教授1972年生于浙江温州,现为牛津大学社会人类学教授,马克斯•普朗克社会人类学研究所所长。其主要著作《跨越边界的社区:北京“浙江村”的生活史》为“中国社会学经典”之一。另一经典著作《全球“猎身”:世界信息产业和印度技术劳工》 曾获2008年度美国人类学协会安东尼利兹奖。 在学术成就之外,项飙教授的著作还多受年轻人欢迎。在许多访谈和文章中,项飙教授提供了大众思考的工具,并绘出一幅人人都能看得懂的社会图景。在《十三邀》、澎湃新闻等关于内卷的专访中,项飙教授也发表了对于这一话题独到的见解。
管清友博士,经济学家,如是金融研究院院长,如是资本创始合伙人 ,原民生证券副总裁、研究院院长。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获经济学博士学位,清华大学博士后。管清友博士同时还是经济观察报、民生财富、太湖金谷研究院(全国股转系统委托服务机构)、新浪智库等多家重要机构的首席经济学家,多个地方政府以及中关村股权协会、广东创投协会等机构的金融顾问。 管清友博士曾多次就中国的产业结构,行业发展和革新发表前瞻性的演讲。对于我国的社会时事,经济建设,管博士也多以深入浅出的语言进行解读。
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教育学院副院长,在教育原理教育社会学、高等教育社会学等相关领域深耕多年。刘教授同时兼任全国教育社会学专业委员会副理事长,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常务理事 刘云杉教授持续多年研究中国教育改革,在学校教育与制度民情、社会结构的演变中有深刻的论述。在《绩点为王》一文中, 刘教授具体而贴切的描绘出了当今高校学生面对的内卷困境。基于多年的教育经验与对学生的深切了解,文章中所描述被动竞争、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等现象引起了高校师生的广泛共鸣。
《出路》纪录片导演,曾任2011年莱比锡国际纪录片节等多家电影节评委.郑导自2004年开始和中外优秀导演及制作团队合作,拍摄多部代表作。她同时也是中国第一个获得官方认可,以传播世界优秀纪录片为核心的国际专业纪录片交流平台—iDOCS 国际纪录片论坛的创始人和执行长。 在代表作《出路》中,郑琼导演用细致入微的镜头聚焦社会阶层的分化,以第三方视角展现出贫富差距在中国少年人身上的影响,并探索其中的精神出路—“苔花如米小,亦学牡丹开”。
亨利·詹金斯,文化研究学者,南加州大学教授。詹金斯毕业于乔治亚州立大学,获得政治学和新闻学学士学位,并在威斯康星麦迪逊大学获得了传播学博士学位。 亨利·詹金斯对于流行文化的研究涵盖了众多领域,包括歌舞剧与流行电影研究、漫画研究、电子游戏、游戏暴力研究、跨媒体研究、参与式文化、粉圈文化、新媒体素养、融合文化、可传播媒体以及比较媒介等等。他曾出版十余部关于媒介和流行文化各个方面的著作,包括影响力巨大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在通俗文化中起舞:通俗文化的政治与乐趣》、《从芭比娃娃到真人快打:性别与电脑游戏》。
曾一果,作家,教授,学者,苏州大学凤凰传媒学院院长助理,江苏省“青蓝工程”中青年学术带头人。1998年毕业于苏州大学历史系,之后就读于苏州大学文学院和南京大学,获文学博士学位;2004年进入苏州大学工作至今,2012年破格晋身为教授。2008年进入中国传媒大学博士后流动站,2011年赴澳门大学访问、担任澳门大学人文学院访问学者。 主持“媒介文化的批判理论研究”等7项栏目;曾在《文艺研究》、《国际新闻界》、《文学评论》等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80余篇;出版《大众传媒与都市文化》、《恶搞文化:反叛与颠覆》等五部著作;在《散文》、《扬子晚报》、《作家》、《雨花》、《美文》、《中国社会科学报》等报刊杂志发表散文随笔二十余万字。曾教授的散文散文作品多次获得各种奖项,有些被收入高中、初中学校教材或教材参考资料中。
林品,教师,知名微博大V,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讲师,主要从事大众文化、新媒体文化及文艺理论研究;曾在《文艺研究》《文化研究》《探索与争鸣》《跨文化对话》等学术刊物发表文章四十余篇。 林品先生活跃于微博、b站等新生代社交媒体上,作为嘉宾参加了b站观视频工作室的“茶话会·你不懂饭圈”,在其中发表了自己针对流量明星的诸多深刻见解。
许苗苗,文化研究学者,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曾为北京市社科院文化研究所副研究员,首都网络文化发展中心副主任,现为首都师范大学美育研究中心研究员。 许苗苗研究的主要方向为网络文化、都市文化、媒介批评、当代文学等,曾出版专著《性别视野中的网络文学》,并与他人合著《大众文化批评》、《解构影视幻境—兼及与文学、历史、性、时尚、网络的关系》、《2005文化中国》等作品。
苗绿,全球化智库联合创始人兼秘书长,国际人才组织联合会(AGTO)副总干事,欧美同学会建言献策委员会秘书长,国际青年领袖对话项目(GYLD)负责人。本科到博士均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获当代中国研究博士学位,经济管理与资源管理博士后,曾在美国纽约大学和哈佛大学担任访问研究学者,香港科技大学博士后,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连氏学者奖学金获得者。2016年比利时国王在皇宫亲自接见的七位全球青年领袖代表之一;2020年慕安会青年领袖,2021年慕安会再次受邀提问国际领袖;G20峰会T20(Think 20 Italy 2021)“多边主义与全球治理委员会”联席主席。
黄泓翔,肯尼亚“中南屋”创始人,致力于帮助中国青年和中国企业走进非洲。入选2018年福布斯中国社会企业领域30Under30精英榜单,多家顶级国际组织特约顾问。自2011年,赴南美洲、非洲数十个国家调研,在国内外顶级媒体如《南方周末》、《大西洋月刊》等发表大量作品,被《经济学人》《国家地理》《纽约时报》等国际媒体专访与报道。 黄泓翔同时也是入围奥斯卡的Netflix 国际纪录大片《象牙游戏》的主角,他被联合国和平大使珍古道尔公开称赞为“我的英雄”,并曾登上央视《朗读者》节目。
姚松乔,可持续创新教育机构野声WildBound创始人。她致力于让青少年与自然重新建立联系,并激励他们在中国及全球采取行动来解决生态挑战。野声(www.wildbound.earth)专注于以地球不同生态系统(如极地、海洋、森林、河流)为核心的生态智慧课程设计、自然保护政策研究以及自然艺术表达。创办野声前,姚松乔在环境研究,气候变化和社会创新领域有十年的跨领域和跨文化的工作经验。至今16次到达南极半岛,走过含南北极在内的70多个国家,曾多次参加全球气候行动峰会,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以及南极条约谈判会议,并在巴黎气候大会青年峰会上发表演讲,为青年人参与气候保护而发声。 姚松乔作为盖茨学者在剑桥大学取得地理学硕士,2016年作为获得思科奖学金(Skoll Scholar)的首位中国学生于牛津大学获得工商管理硕士。
张佳萱毕业于清华大学环境学院,现就职于清华大学气候变化与可持续管理研究院。张佳萱长期关注气候变化与青年行动议题,曾以世界大学气候变化联盟青年团团长等身份参加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达沃斯世界经济论坛、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中日韩三国环境部长会议等国际会议,积极倡导青年为全球气候治理贡献力量。
Stuart Russell是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计算机科学教授,拥有Smith-Zadeh工程学讲座教授头衔,任Human-Compatible AI中心主任。他是牛津大学瓦德汉学院(Wadham College)荣誉院士。他于1982年以一等成绩在牛津大学获得物理学学士学位,并于1986年在斯坦福大学获得计算机科学的博士学位。之后他进入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任计算机科学教授,智能系统中心主任。 Stuart Russell与Peter Norvig所著的《人工智能:一种现代的方法》是经典的人工智能教材,已被全世界135个国家的1500多所大学用作教材。他的其他著作包括《在类比与归纳中使用知识》(The Use of Knowledge in Analogy abd Induction).以及与Eric Wefald合著的《做正确的事情:有限理性的研究》(Do the Right Thing: Studies in Limited Rationality)。
Toby Walsh是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教授,澳大利亚科学院院士,洪堡研究奖获得者,负责领导CSIRO Data61的算法决策理论小组。他还曾在英国、苏格兰、法国、德国、意大利、爱尔兰和瑞典担任研究职务,并被《澳大利亚人报》誉为澳大利亚数字革命“领航之星”。 Walsh教授致力于研究人工智能如何更好地应用于人类生活,以及向公众普及人工智能的未来及人类应该做出的应对。他曾主导向联合国等国际组织呼吁禁止致命性武器系统等活动。
何怀宏, 北京大学哲学系教授,北京大学伦理学研究室主任。主要从事伦理学及人生哲学、社会与文明历史等领域的研究。重要学术著作有《良心论》、《世袭社会》、《选举社会》、《道德·上帝与人》、《新纲常》、《转型中国的社会伦理》(英文)等,并且是罗尔斯《正义论》、诺齐克《无政府,国家与乌托邦》、奥勒留《沉思录》等西方著作的主要译者。
郭锐博士在中国人民大学法学院任副教授。他是中国人民大学未来法治研究院社会责任与治理研究中心主任,并任哈佛大学法学院残障事业发展项目(Harvard Law School Project on Disability)研究员。郭锐博士的研究包括公司法、金融法、人权法、人工智能伦理与治理等。 郭锐博士是国家信息标准化委员会人工智能分委员委员、全国标准化委员会人工智能总体组社会伦理研究负责人。他参与了中国第一个以人工智能标准化为主题的白皮书的写作并撰写“安全、隐私和伦理”部分(《人工智能标准化白皮书(2018)》)。他主持撰写了国家标准委人工智能总体组《人工智能伦理风险研究》报告 (2019年5月发布)。
黄西(Joe Wong),脱口秀演员,主持人,生物化学博士。与大多数留美华人一样,黄西也曾经历过反复背诵的GRE词汇在生活中却难以施用的无奈。与大多数留美华人不同,他在获得生化研发专利后却毅然地踏上了单口喜剧表演之路。于是我们看到了在美国王牌节目《莱特曼秀》里一举成名的黄西,在美国白宫记者年会上风趣调侃拜登的黄西。他著有自传《黄瓜的黄,西瓜的西》,也拥有在央视收视冠军的节目《是真的吗?》。在遍地OG的年代,黄西却毋庸置疑地是单口喜剧行业里勇敢的实践者与领路人。
Yuriko Kotani (小谷百合子),常驻在伦敦的日本脱口秀表演者,唯一一位荣获BBC喜剧奖的亚洲女演员。她曾被著名媒体Time Out评为最值得关注的潜力演员。与此同时,她也作为编剧与表演者,为BBC与爱丁堡喜剧节创造了多个受欢迎的喜剧作品(《Pl’s Like》,《The Dog Ate My Homework》等)。 在喜剧版块中,Yuriko将由自己以第二语言进行写稿创作,并在英国酒馆里反复进行表演打磨的经历为切入点,讲述一个用幽默与表演去面对文化障碍,消解文化障碍,并笑对文化障碍的故事。
Ben Target,脱口秀演员,装置表演艺术家,喜剧教育者。不同于大多数被称为本地演员的爱尔兰喜剧人,Ben在新加坡出生成长,并曾随家人辗转于世界各地生活。独特的成长经历与艺术视角让他的喜剧表演更多地关注于同观众的互动甚至是合作。他曾被评为2011莱斯特喜剧节年度喜剧人,并参与了多部BBC剧目的喜剧表演。他的装置艺术作品也在英国皇家艺术学院,澳洲维多利亚图书馆等多地巡回展出。 作为一位艺术家与喜剧工坊的教学者,Ben将分享自己通过喜剧教育去帮助背景各异的学生学会与自己合作,并享受与他人互动的故事。在这个关于喜剧教育的叙事里,他既是指导者,同时也更是学习者。
Olga Koch, 演员,程序员,在俄罗斯长大并活跃于英国的脱口秀新星。初入行两年,她的专场表演《Fight》就被爱丁堡戏剧节评为最佳新人奖。毕业于纽约大学计算机专业的她总能毫不吝啬地将程序员独有的幽默感与geek风贯穿于嬉笑怒骂的自我表达中。 作为一位在行业里已小有建树的最佳新人,Olga将分享自己从计算机专业毕业后,全职进行脱口秀表演创作的故事。从编程到stand-up, 一直作为行业性别小众群体的她对于幽默,对于科技,对于女权都有自己乐于分享的独到见解。
新一代青年生于中国国力逐渐强盛的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我们的物质基础、科技的突飞猛进重塑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国际化的进程也为我们打开了全球的舞台。在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与挑战之下,我们的青年正以独特的方式谱写属于自己的乐章。同时,身为时代洪流的一部分,他们也随之悄然改变。 2021牛津中国论坛“今日青年,明日世界”将首次聚焦中国青年,从科技商业到文化娱乐,从宏观世界至微观个人,以多元叙事的角度,刻画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真实形象,探寻今日的青年将会如何缔造明日的世界。
故宫和敦煌,还有其他很多国内的文化遗产,直至今日都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除了这些古迹之外,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京剧、传统乐器、国画、书法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更令人兴奋的是,近年来国潮在年轻人中兴起,传统文化艺术开始盛行于流行文化中。中华文脉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得以延续千年? 同为东亚文明,日本和韩国虽然在早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但是时至今日,反倒是日韩文化在国外的流传度比中华文化更广。而花木兰等西方电影中对中华文化的误解,更是体现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仍旧盛行。未来,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输出中华文化?作为年轻人,我们在中华文脉的传承和推广中又能做些什么? 本版块中,我们邀请文化圈的领军人物带领我们探索中华文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深深热爱中华文脉的海外留学生,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让更多国人感动于我们的文化之美,让海外的朋友们消除偏见,看到一个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
近年来,关于’内卷’的议论席卷了我们。“后浪”,“打工人、打工魂”、“越来越卷”,这一社会现象也不再只是学术人士和政治人士的课题,而是已经触碰到了广大青年的痛点。不同背景经历的人仿佛都能在喧嚣之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加入这场释放焦虑,交换焦虑的狂欢。然而,在这样的集体意识构建背后,隐没的或许是贫富差距,信息分化和不断发展的资本力量与个人主义浪潮带来的种种问题。 当我们高喊着“越来越卷”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表达什么样的诉求?面对环境的裹挟,我们的选择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繁杂的讨论中,“内卷”本身的概念也在不断泛化。通过这次特别研讨会,我们希望把内卷看作一个现象,一个支点,以及复杂问题链条中的一环,通过它折射出不同视角下的竞争、发展、资源分配等社会现象。 我们更希望研讨会的尝试能够起到第一盏微光的作用,让大家正视“互为竞争者”的压力和困惑。让我们不再互相挤压,不再单单作为渺小的个体被环境裹挟,而是看清我们共有的诉求,真正汇聚成影响时代的“后浪”。
在过去的一年中,“粉圈”已经成为了许多青年人生活的一部分:以共同的明星偶像为纽带,许多青年将自己的自我认同构建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既释放自己的焦虑、也寻求同龄人的陪伴。同时,在发挥正面价值——如在抗击疫情期间,粉圈积极组织为武汉捐赠物资的同时,粉圈也引起过诸多争议。因此,如今的“粉圈”已不能被看作一种小众的文化,而是一种在青年中相当普遍,与主流群体也颇多交集的文化现象。 因此,我们试图以当前的粉圈现象为杠杆、撬动起关于中国青年生存境况的宏大议题。我们相信,透过粉圈,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青年一代的生存环境、心理状态和行为逻辑,对青年一代与其他群体的互动也有更全面的把握。
放眼全球,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增加,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政治的冲突,贫困以及社会资源不平等现象与日俱增,未来危机四伏。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外语、懂得国际事务、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国青年。 在这个板块中,我们邀请到中国青年社会活动家和国际关系学者一起讨论青年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以本板块嘉宾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为支撑,用自身的能力与表达,在国际事务中展现了新世纪中国青年的风采。他们将讲述自己如何在世界上努力创造积极的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与专家一道讨论如何更好地将青年的声音纳入国际事务和外交中。
从AlphaGo到Siri和Alexa,人工智能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AI的进步在改善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道德问题。这包括一些“小”问题,比如算法所导致的偏见与歧视、对个人数据隐私的威胁和大规模监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可能带来一些“大”问题,比如超智能和超人类主义。不少专家认为50年内我们就会看到和人类一样智能的机器,这会对人类文明未来的进程带来改变吗?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究竟是不是危言耸听?人工智能的发展又会如何影响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同时,许多其他可能带来“全球灾难性风险”的科技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如同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一样,科技技术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对世界造成巨大的潜在影响。作为年轻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最有效地去面对这些问题? 本次科技板块邀请哲学家、法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一起深入探讨科技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未来。
还记得最近一次的开怀大笑吗?是因为笑话本身,还是因为说笑话的人自己克制不住的笑意? 伴随着线上喜剧节目在国内蓬勃发展,单口喜剧以其富有感染力而贴合生活的特质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观众。在英国,与当地酒馆文化相辅相成的stand-up实境表演则面临着疫情危机的挑战。无论中西,不论形式,在疫情冲击与年轻人“丧”文化的浸润下,喜剧的定义与功能都在被我们重新拓展。 作为牛津中国论坛首个喜剧板块,我们将与4位跨国界的喜剧艺术家们一同分享关于笑的艺术。我们将走进脱口秀舞台上的兴奋悸动,也走进每个喜剧人没有被麦克风听到的故事。语言壁垒,文化差异,自我偏见,社会压力..如果2020年的洗礼都没有让你珍视喜剧的含义,那希望这90分钟可以。
稍后带来
伴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趋势:城市群的发展模糊了城市的边界,增加了人口和资源的流动性;但城市群的发展也带来了城市间发展不均,产业高度同质化和竞争内耗等问题。 以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各个城市的发展呈现阶梯化分布,形成以广州和深圳带头的局面。在国家以城市群的构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指导下,我们应如何协调城市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我们又将如何克服障碍和阻力?
自2019年底,新冠病毒在三个月的时间内给我国的医疗系统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也导致中国境内至少八万余人感染,数千人死亡。这场空前的灾难让我们见识到医务人员的日夜坚守和医疗企业的迎难而上,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医疗系统的不足。
在国内疫情高峰已经过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完善现有医疗系统,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加快公共卫生政策改革,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为了进一步用科技赋能医疗系统,企业又将在未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观众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以及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众市场的变化对华语电影文本与形式创作上产生了何种影响,令电影的社会功能产生了何种转型,华语电影在世界舞台的文化输出,这些都是发人深思的话题。
本届电影分论坛将聚焦中国当代观众的文化趋向。尝试以观众文化需求的构造、特点、偏好与品味来反映中国当代社会、政治以及金融面貌。同时,电影分论坛将带领观众利用逆向思维去分析研究观众是如何看待中国电影,从而重新认识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文化。
由于全球复杂的局势及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动求变,投射于科技、民生与金融领域,多次强调要加快5G 网络、云计算、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2020年中,“新基建”投资将达1万亿元。这既是应对短期疫情影响的对冲政策增长点,更是未来经济建设的原材料、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据估计,在未来的五年中,5G网络所带的的数字化转型将拉动经济增长15.2 万亿元、人工智能技术规模的扩大也将拉动相关产业增长4 万亿元。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为“新基建”带来了何种机会和基础?面临全球经济衰退,“新基建”这一带有时代烙印的建设任务可以如何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自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来,政府协调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产业化布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学习型社会。从2012到2018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经费支出从1179亿元增长到了3132亿元,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也从25%增长至96%。不仅如此,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更是进一步要求,通过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在这十年里,国家不断推进现代数字化的改革与发展,教育局面也有了改变。目前,教育信息化作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解决方案还面临着哪些挑战?5G技术构建的“数字高速公路”可否促进AI、VR/A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中国教育朝着信息化与个性化的方向融合发展?在未来教育产业变革的道路上,企业与机构又可以如何把握智慧教育的大潮流,实现文化整合,参与构建并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系统?
自疫情爆发以来,各行业经受重创,文化娱乐行业也难逃厄运:影视公司注销,剧组停工,综艺节目停录,大量文娱项目暂停……
如今,恰逢人们回归娱乐文化创作和传播时,正是当代文化娱乐产业的觉醒时刻,也是更多文本内容及其价值长久流传的重要转折点。在大竞争的背景下,许多网络视频平台正进行IP的深耕,企图打造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新生态布局;在政策引导与行业自律的语境下,电视剧雷剧乱象得到遏止,大批影视创作者希望在娱乐的外壳下与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引发思考,从而打造出兼备娱乐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优质内容;在融媒体的时代里,从业者也在不断探索着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新兴传播模式。
疫情正在加速文娱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融合发展。未来,文娱产业将会如何布局?大众对文娱产业未来又有何种期待?整个文娱行业是否会进入一种新常态?
刘子豪博士,现任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生态业务负责人,在聚焦对外技术服务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云生态整体战略布局,构建起京东云超级生态圈。
刘博士拥有坚实的技术背景,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程学院获得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后,加入IBM,先后担任纽约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与 IBM
新兴国家区总部(Growth Market Unit HQ)大数据与移动业务研究负责人兼首席架构师,带领技术团队为 IBM
研发做出卓越贡献,期间获得九项国际专利,并于 2010
年、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 IBM 发明成就奖。
2014
年,刘博士加入京东集团,任职京东智能副总裁、智能生态总经理等职务,将顶尖技术思维融入商业模式的创新中。从传统智能到云端生态,刘博士带领团队高效地串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科技,将京东云的数字和技术能力整合并赋能传统产业,成功开辟了
EdTech(智能教育)、MedTech(智能医疗健康)、MarTech(智能营销)、AIoT(智能物联网)等京东云生态战略的新路径。
刘子豪将云的价值应用到各行各业,实现了对传统行业的数字转型和数字解决方案升级,变革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并以此搭建起了京东云生态的超级“朋友圈”。在他看来,生态有很多种,作为一家云计算厂商,京东云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生态,与客户不只是浅层次的商业合作,更多是全方位、深度的生态赋能。
对于中国正在经历的数字化转型,刘博士有着自己的观点:数字化不是百米冲刺,它是一万公里的超级马拉松,目前只是起跑阶段,可能才跑了短短的
50
米。以现在的云的能力作为基准线,数字化转型至少要经历 10000 倍以上的增长,才能说刚刚完成基本上的转型。
2018
年 10
月,刘博士通过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及对原有商业模式的改革优化,实现京东云生态业务的大幅增长和市场迅速扩张,被《哈佛商业评论》和腾讯营销学院评为“商业模式创新人物”,荣登
2018 “中国新增长创新
30 人”榜单。
寻觅失踪孩子的北方小镇矿工撕开社会各个阶层《暴裂无声》的疼痛;失意困顿的上海市井男子冥冥之中成为的正义“药神”却被法律审判;台湾乡村的临时工和拾荒者在黑白的人生里通过行车记录仪窥探到上层社会大佛彩光下夜夜笙歌的冷漠和血腥。
忻钰坤、文牧野和黄信尧三位导演的作品通过描绘平凡人的故事,揭示了当代社会近乎荒诞的沉重。社会批判的电影在海峡两岸会擦出怎样的花火?市场和投资如何影响着创作?华语电影的叙事和审美是怎样和世界交融又自成一体?我们期待三位新锐导演的对谈。
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美贸易战等的政治风波却吹响反全球化之警号。作为世界舞台上捍卫自由贸易与多边主义的重要声音,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益显关键。
本板块将目光投向国际经济领域,请来各國学者、政客与中国官员,共同探讨应对全球应对的‘中国方案’:如何在保护主义盛行之时推动企业互通与经济合作?一带一路等中国战略如何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
在中国,公共卫生政策影响着近14亿人口的切身利益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政府持续推进医卫改革和相关部门整合发展的同时,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对公共卫生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公共卫生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等多方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和政策合力。
公共卫生板块邀请在不同部门为公共卫生发展作出贡献的嘉宾,谈谈他们对中国公共卫生改革成就和突出问题的见解。
随着书籍出版业在众多华语社群中的蓬勃发展,华语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正与日俱增,近年来,华语作家及其译者获得的众多国际文学奖项也为这种发展趋势助力不少。然而,由民国时代沿袭而来的男性知识分子传统在当代中国文学界依然存在,女性的问题和声音常常被忽视或者仅被给予象征性的对待。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今年我们的文学板块为您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背景的优秀文化工作者,包括小说,学术,新闻和翻译。在她们的作品或经历中,女性的福利和再现一直是重要的课题,她们将共同讨论性别将如何影响华语文学的发展。
仅十年前,很多人对中国会跻身世界科技大国的说法还嗤之以鼻,可今天,这预言正在成为现实。那么,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潜在危机可能减慢中国的科技发展进程?最后,中国是否下一个科技大国?
在我们的版块中,藉着中外商业、学术界的代表和对政策方面的专家的讨论,观众将更好地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同时更合理地展望中国科技的进程,对其发展经验有所借鉴。
当今社会,科技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艺术领域的渗透和影响日趋强大。网络信息的数量之大,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并为艺术创作注入了全新的思维,预示着未来艺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艺术板块邀请到了四位杰出艺术家作为嘉宾,
他们将以亲身的艺术实践与大家共同分享跨越东西方艺术界限走向艺术国际化的经验。
通过此论坛我们可以围绕以下话题进行探讨:当代中国艺术在国际新形势下的思考及探索;如何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变化中转变观念和角色;未来艺术表现的多元化,概念及表现形式。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奠定了女性平权在新中国的发展的基调。在21世纪,互联网平台和消费主义催生了一个新名词——“中华田园女权”,鼓励女性不择手段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一思潮被网友,女权主义者与父权主义者集体围攻。但女权是不是一定要放在功利的对立面呢?女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联网和消费主义交融的中国要如何发展?而个体又有怎样的主体性呢?
中国著名夭使投资人,担任中国天使会主席等职务。在创办真格基金之前,他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与俞敏洪、王强并称为新东方“三驾马车”。2006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魅力50人”之一,2004年入选福布斯杂志“中国名人榜Top 100”,2016年入选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Midas List)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的新概念。它体现了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智慧,更是体现了中国为建设一个公平、开放、和平的世界的努力。在2017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之中,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之一。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中欧关系?在欧洲面临着一系列危机的背景下,中欧关系会怎样发展?
中国社会可谓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日常生活来看,儒家的价值观体现在民众为人处事中,政治层面,统治者的仁义道德是衡量统治优劣的重要尺度。尽管如此,儒家思想仍需接受来自现代社会的挑战,尤其是需要诠释并回应法治,民主,人权这些西方概念提出的问题和挑战。哲学论坛将讨论当下核心的理论问题如什么样的儒家思想才符合中国当代的社会条件,中国是否能批判性地借鉴并学习韩国和新加坡等泛儒家社会的社会政治轨迹。哲学论坛汇聚了当代儒学家的思想精华,旨在唤起人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理论问题的思考。
今年中国农村板块将集中讨论中国农村下一代未来的方向。在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的压力之下,农村扶贫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诸多问题也集中体现,如农村人口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近年中国政府面对的最大挑战。
在当今社会的全球资本主义架构之下,越来越多的中文文学作品被翻译为外国语言,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华语作家开始寻求与影视界的合作来刺激大众似乎日益下降的阅读兴趣。我们的特邀嘉宾会从他们在出版界,文化界的工作经验出发,与大家共同探讨文学作品在改编和翻译的过程中的种种困境与契机。
这个板块将使用中文为主要语言,对于中国的艺术和文化进行跨学术领域的探讨。从舞蹈家、书法家到画家,艺术的多重表现形式和多样的呈现角度赋予了这个板块独特的多元性。板块议题将覆盖近100年中国艺术的变迁、西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艺术文化中表达的潜移默化的社会变革。同时我们也将探索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矛盾以及西方和传统的平衡。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每日新闻,公司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提高效率,而劳动力则担心人工智能给工作岗位以及劳动技能带来的影响。中国拥有着最大的劳动力市场、最大的数据资源以及活跃的创新环境。来自中国的创新产品,如微信、移动支付、快递、共享经济已经重塑了中国经济,并驱动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中国接受了超过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研究经费,比美国发表了更多的深度学习领域的论文,并拥有了占世界23%的人工智能公司。
这个板块将使用中文为主要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 GDP 增长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减缓,中国企业已到了必须将目光转向创新的时刻。在这段新征程中,企业家们不仅需要紧随科技前沿动向与新兴消费观,更同时面临着国际竞争、市场规则与担负社会责任的挑战。本次企业家板块邀请了来自风险投资、生物科技、理财与媒体行业的诸位嘉宾,以共同探讨中国新生企业所普遍面对的困难、促进其创新的因素,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私营企业在社会改革与资源再分配中所占的地位。
Developed by 123, Modified by Georg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