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届介绍

新一代青年生于中国国力逐渐强盛的时代:经济的迅速发展奠定了我们的物质基础、科技的突飞猛进重塑了我们认知世界的方式、国际化的进程也为我们打开了全球的舞台。在时代所赋予的机遇与挑战之下,我们的青年正以独特的方式谱写属于自己的乐章。同时,身为时代洪流的一部分,他们也随之悄然改变。 2021牛津中国论坛“今日青年,明日世界”将首次聚焦中国青年,从科技商业到文化娱乐,从宏观世界至微观个人,以多元叙事的角度,刻画时代背景下中国青年的真实形象,探寻今日的青年将会如何缔造明日的世界。

故宫和敦煌,还有其他很多国内的文化遗产,直至今日都有着摄人心魄的魅力。除了这些古迹之外,今天我们还能看到京剧、传统乐器、国画、书法等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都被完好的保留了下来。更令人兴奋的是,近年来国潮在年轻人中兴起,传统文化艺术开始盛行于流行文化中。中华文脉究竟有怎样的价值,得以延续千年? 同为东亚文明,日本和韩国虽然在早期受到中国文化的巨大影响,但是时至今日,反倒是日韩文化在国外的流传度比中华文化更广。而花木兰等西方电影中对中华文化的误解,更是体现了西方世界对于中国的刻板印象仍旧盛行。未来,我们该如何更好地输出中华文化?作为年轻人,我们在中华文脉的传承和推广中又能做些什么? 本版块中,我们邀请文化圈的领军人物带领我们探索中华文脉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作为深深热爱中华文脉的海外留学生,我们希望通过本次论坛让更多国人感动于我们的文化之美,让海外的朋友们消除偏见,看到一个熠熠生辉的中华文明。

近年来,关于’内卷’的议论席卷了我们。“后浪”,“打工人、打工魂”、“越来越卷”,这一社会现象也不再只是学术人士和政治人士的课题,而是已经触碰到了广大青年的痛点。不同背景经历的人仿佛都能在喧嚣之中找到自己的“身份认同”,从而加入这场释放焦虑,交换焦虑的狂欢。然而,在这样的集体意识构建背后,隐没的或许是贫富差距,信息分化和不断发展的资本力量与个人主义浪潮带来的种种问题。 当我们高喊着“越来越卷”的时候,我们到底在表达什么样的诉求?面对环境的裹挟,我们的选择又能起到什么样的作用?在繁杂的讨论中,“内卷”本身的概念也在不断泛化。通过这次特别研讨会,我们希望把内卷看作一个现象,一个支点,以及复杂问题链条中的一环,通过它折射出不同视角下的竞争、发展、资源分配等社会现象。 我们更希望研讨会的尝试能够起到第一盏微光的作用,让大家正视“互为竞争者”的压力和困惑。让我们不再互相挤压,不再单单作为渺小的个体被环境裹挟,而是看清我们共有的诉求,真正汇聚成影响时代的“后浪”。

在过去的一年中,“粉圈”已经成为了许多青年人生活的一部分:以共同的明星偶像为纽带,许多青年将自己的自我认同构建在这样的共同体中,既释放自己的焦虑、也寻求同龄人的陪伴。同时,在发挥正面价值——如在抗击疫情期间,粉圈积极组织为武汉捐赠物资的同时,粉圈也引起过诸多争议。因此,如今的“粉圈”已不能被看作一种小众的文化,而是一种在青年中相当普遍,与主流群体也颇多交集的文化现象。 因此,我们试图以当前的粉圈现象为杠杆、撬动起关于中国青年生存境况的宏大议题。我们相信,透过粉圈,我们可以更加深入地理解青年一代的生存环境、心理状态和行为逻辑,对青年一代与其他群体的互动也有更全面的把握。

放眼全球,随着气候变化和自然灾害的增加,东西方文化的碰撞和政治的冲突,贫困以及社会资源不平等现象与日俱增,未来危机四伏。今天的世界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加需要能够熟练运用外语、懂得国际事务、具有国际化视野的中国青年。 在这个板块中,我们邀请到中国青年社会活动家和国际关系学者一起讨论青年在国际事务中的作用。以本板块嘉宾为代表的中国青年,以丰富的知识储备和深厚的家国情怀为支撑,用自身的能力与表达,在国际事务中展现了新世纪中国青年的风采。他们将讲述自己如何在世界上努力创造积极的影响,以及面临的挑战,并与专家一道讨论如何更好地将青年的声音纳入国际事务和外交中。

从AlphaGo到Siri和Alexa,人工智能走进了人们的生活。但AI的进步在改善我们的生活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一系列值得深入探讨的道德问题。这包括一些“小”问题,比如算法所导致的偏见与歧视、对个人数据隐私的威胁和大规模监控所带来的社会问题。人工智能未来的发展方向也可能带来一些“大”问题,比如超智能和超人类主义。不少专家认为50年内我们就会看到和人类一样智能的机器,这会对人类文明未来的进程带来改变吗?人工智能“统治"人类究竟是不是危言耸听?人工智能的发展又会如何影响我们这一代年轻人? 在讨论人工智能的同时,许多其他可能带来“全球灾难性风险”的科技问题也非常值得我们去探究。如同超人工智能所带来的风险一样,科技技术的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将对世界造成巨大的潜在影响。作为年轻人,我们需要思考如何最有效地去面对这些问题? 本次科技板块邀请哲学家、法学家和人工智能科学家一起深入探讨科技技术发展和人类文明的未来。

还记得最近一次的开怀大笑吗?是因为笑话本身,还是因为说笑话的人自己克制不住的笑意? 伴随着线上喜剧节目在国内蓬勃发展,单口喜剧以其富有感染力而贴合生活的特质吸引了大量的青年观众。在英国,与当地酒馆文化相辅相成的stand-up实境表演则面临着疫情危机的挑战。无论中西,不论形式,在疫情冲击与年轻人“丧”文化的浸润下,喜剧的定义与功能都在被我们重新拓展。 作为牛津中国论坛首个喜剧板块,我们将与4位跨国界的喜剧艺术家们一同分享关于笑的艺术。我们将走进脱口秀舞台上的兴奋悸动,也走进每个喜剧人没有被麦克风听到的故事。语言壁垒,文化差异,自我偏见,社会压力..如果2020年的洗礼都没有让你珍视喜剧的含义,那希望这90分钟可以。

首席嘉宾独立演讲

王健儿

上海电影(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 上海电影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

稍后带来

伴随着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发展,城市群已成为世界城市化的主流趋势:城市群的发展模糊了城市的边界,增加了人口和资源的流动性;但城市群的发展也带来了城市间发展不均,产业高度同质化和竞争内耗等问题。 以中国经济最具活力的粤港澳大湾区为例,各个城市的发展呈现阶梯化分布,形成以广州和深圳带头的局面。在国家以城市群的构建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的政策指导下,我们应如何协调城市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促进城市群的协同发展?在政策落实过程中,我们又将如何克服障碍和阻力?

自2019年底,新冠病毒在三个月的时间内给我国的医疗系统造成了极大的挑战,也导致中国境内至少八万余人感染,数千人死亡。这场空前的灾难让我们见识到医务人员的日夜坚守和医疗企业的迎难而上,但同时也暴露出了医疗系统的不足。
在国内疫情高峰已经过去的今天,我们应该如何完善现有医疗系统,提升基层医疗能力,加快公共卫生政策改革,从而更好地应对未来的挑战?为了进一步用科技赋能医疗系统,企业又将在未来扮演什么样的角色?

在中国整体的现代化进程中,中国观众的生活方式、精神需求,以及意识形态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观众市场的变化对华语电影文本与形式创作上产生了何种影响,令电影的社会功能产生了何种转型,华语电影在世界舞台的文化输出,这些都是发人深思的话题。

本届电影分论坛将聚焦中国当代观众的文化趋向。尝试以观众文化需求的构造、特点、偏好与品味来反映中国当代社会、政治以及金融面貌。同时,电影分论坛将带领观众利用逆向思维去分析研究观众是如何看待中国电影,从而重新认识西方视角下的中国当代文化。

由于全球复杂的局势及新冠疫情对国内经济造成的不利影响,中央政府制定的宏观经济政策主动求变,投射于科技、民生与金融领域,多次强调要加快5G 网络、云计算、数据中心、人工智能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的进度:2020年中,“新基建”投资将达1万亿元。这既是应对短期疫情影响的对冲政策增长点,更是未来经济建设的原材料、未来经济发展的引擎。据估计,在未来的五年中,5G网络所带的的数字化转型将拉动经济增长15.2 万亿元、人工智能技术规模的扩大也将拉动相关产业增长4 万亿元。中国经济发展新格局为“新基建”带来了何种机会和基础?面临全球经济衰退,“新基建”这一带有时代烙印的建设任务可以如何支撑未来20年中国经济社会的繁荣发展?

自2012年教育部发布《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以来,政府协调民间力量积极参与教育信息化、产业化布局,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优势,以期实现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教育质量、构建学习型社会。从2012到2018年,中国教育信息化经费支出从1179亿元增长到了3132亿元,全国中小学互联网接入率也从25%增长至96%。不仅如此,教育部于2018年发布的《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文件更是进一步要求,通过积极推进“互联网+教育”发展,建设人人皆学、处处能学、时时可学的学习型社会,构建网格化、数字化、智能化、个性化、终身化的教育体系。

在这十年里,国家不断推进现代数字化的改革与发展,教育局面也有了改变。目前,教育信息化作为城乡教育资源分配不均的解决方案还面临着哪些挑战?5G技术构建的“数字高速公路”可否促进AI、VR/AR等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使中国教育朝着信息化与个性化的方向融合发展?在未来教育产业变革的道路上,企业与机构又可以如何把握智慧教育的大潮流,实现文化整合,参与构建并优化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系统?

自疫情爆发以来,各行业经受重创,文化娱乐行业也难逃厄运:影视公司注销,剧组停工,综艺节目停录,大量文娱项目暂停……
如今,恰逢人们回归娱乐文化创作和传播时,正是当代文化娱乐产业的觉醒时刻,也是更多文本内容及其价值长久流传的重要转折点。在大竞争的背景下,许多网络视频平台正进行IP的深耕,企图打造更符合用户需求的新生态布局;在政策引导与行业自律的语境下,电视剧雷剧乱象得到遏止,大批影视创作者希望在娱乐的外壳下与观众进行更深层次的情感交流,引发思考,从而打造出兼备娱乐价值和社会意义的优质内容;在融媒体的时代里,从业者也在不断探索着线上线下有机结合的新兴传播模式。
疫情正在加速文娱产业的结构性调整和融合发展。未来,文娱产业将会如何布局?大众对文娱产业未来又有何种期待?整个文娱行业是否会进入一种新常态?

刘子豪博士,现任京东集团副总裁、京东云生态业务负责人,在聚焦对外技术服务能力建设的过程中,通过对云生态整体战略布局,构建起京东云超级生态圈。

刘博士拥有坚实的技术背景,在美国南加州大学维特比工程学院获得计算机工程博士学位后,加入IBM,先后担任纽约IBM T.J Watson研究中心研究员与 IBM 新兴国家区总部(Growth Market Unit HQ)大数据与移动业务研究负责人兼首席架构师,带领技术团队为 IBM 研发做出卓越贡献,期间获得九项国际专利,并于 2010 年、2011年连续两年荣获 IBM 发明成就奖。

2014 年,刘博士加入京东集团,任职京东智能副总裁、智能生态总经理等职务,将顶尖技术思维融入商业模式的创新中。从传统智能到云端生态,刘博士带领团队高效地串联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数字科技,将京东云的数字和技术能力整合并赋能传统产业,成功开辟了 EdTech(智能教育)、MedTech(智能医疗健康)、MarTech(智能营销)、AIoT(智能物联网)等京东云生态战略的新路径。

刘子豪将云的价值应用到各行各业,实现了对传统行业的数字转型和数字解决方案升级,变革了企业价值创造的基本逻辑,并以此搭建起了京东云生态的超级“朋友圈”。在他看来,生态有很多种,作为一家云计算厂商,京东云构建开放、合作、共赢的生态,与客户不只是浅层次的商业合作,更多是全方位、深度的生态赋能。

对于中国正在经历的数字化转型,刘博士有着自己的观点:数字化不是百米冲刺,它是一万公里的超级马拉松,目前只是起跑阶段,可能才跑了短短的 50 米。以现在的云的能力作为基准线,数字化转型至少要经历 10000 倍以上的增长,才能说刚刚完成基本上的转型。

2018 年 10 月,刘博士通过开辟新的商业模式及对原有商业模式的改革优化,实现京东云生态业务的大幅增长和市场迅速扩张,被《哈佛商业评论》和腾讯营销学院评为“商业模式创新人物”,荣登 2018 “中国新增长创新 30 人”榜单。

寻觅失踪孩子的北方小镇矿工撕开社会各个阶层《暴裂无声》的疼痛;失意困顿的上海市井男子冥冥之中成为的正义“药神”却被法律审判;台湾乡村的临时工和拾荒者在黑白的人生里通过行车记录仪窥探到上层社会大佛彩光下夜夜笙歌的冷漠和血腥。

忻钰坤、文牧野和黄信尧三位导演的作品通过描绘平凡人的故事,揭示了当代社会近乎荒诞的沉重。社会批判的电影在海峡两岸会擦出怎样的花火?市场和投资如何影响着创作?华语电影的叙事和审美是怎样和世界交融又自成一体?我们期待三位新锐导演的对谈。

在全球化的大環境下,中美贸易战等的政治风波却吹响反全球化之警号。作为世界舞台上捍卫自由贸易与多边主义的重要声音,中国在全球化中的角色益显关键。

本板块将目光投向国际经济领域,请来各國学者、政客与中国官员,共同探讨应对全球应对的‘中国方案’:如何在保护主义盛行之时推动企业互通与经济合作?一带一路等中国战略如何影响中国与沿线国家?

在中国,公共卫生政策影响着近14亿人口的切身利益和国民经济可持续发展。在政府持续推进医卫改革和相关部门整合发展的同时,新的公共卫生问题不断对公共卫生体系提出新的挑战。公共卫生作为一种公共产品,需要政府、社会组织、研究机构等多方通力合作,实现资源和政策合力。

公共卫生板块邀请在不同部门为公共卫生发展作出贡献的嘉宾,谈谈他们对中国公共卫生改革成就和突出问题的见解。

随着书籍出版业在众多华语社群中的蓬勃发展,华语文学作品的多样性正与日俱增,近年来,华语作家及其译者获得的众多国际文学奖项也为这种发展趋势助力不少。然而,由民国时代沿袭而来的男性知识分子传统在当代中国文学界依然存在,女性的问题和声音常常被忽视或者仅被给予象征性的对待。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今年我们的文学板块为您请来了四位来自不同背景的优秀文化工作者,包括小说,学术,新闻和翻译。在她们的作品或经历中,女性的福利和再现一直是重要的课题,她们将共同讨论性别将如何影响华语文学的发展。

仅十年前,很多人对中国会跻身世界科技大国的说法还嗤之以鼻,可今天,这预言正在成为现实。那么,中国科技高速发展的核心因素是什么?有没有什么潜在危机可能减慢中国的科技发展进程?最后,中国是否下一个科技大国?

在我们的版块中,藉着中外商业、学术界的代表和对政策方面的专家的讨论,观众将更好地了解中国科技发展的历史,同时更合理地展望中国科技的进程,对其发展经验有所借鉴。

当今社会,科技与互联网的迅猛发展,对艺术领域的渗透和影响日趋强大。网络信息的数量之大,大大拓宽了人们的眼界,并为艺术创作注入了全新的思维,预示着未来艺术发展的无限可能性。艺术板块邀请到了四位杰出艺术家作为嘉宾, 他们将以亲身的艺术实践与大家共同分享跨越东西方艺术界限走向艺术国际化的经验。

通过此论坛我们可以围绕以下话题进行探讨:当代中国艺术在国际新形势下的思考及探索;如何在艺术领域的发展变化中转变观念和角色;未来艺术表现的多元化,概念及表现形式。

“妇女能顶半边天”的口号奠定了女性平权在新中国的发展的基调。在21世纪,互联网平台和消费主义催生了一个新名词——“中华田园女权”,鼓励女性不择手段实现自我利益的最大化。这一思潮被网友,女权主义者与父权主义者集体围攻。但女权是不是一定要放在功利的对立面呢?女权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互联网和消费主义交融的中国要如何发展?而个体又有怎样的主体性呢?

中国著名夭使投资人,担任中国天使会主席等职务。在创办真格基金之前,他是新东方教育科技集团的联合创始人,与俞敏洪、王强并称为新东方“三驾马车”。2006年被南方人物周刊评选为“中国魅力50人”之一,2004年入选福布斯杂志“中国名人榜Top 100”,2016年入选美国福布斯杂志“全球最佳创投人”榜单(Midas List)

“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是中国外交的新概念。它体现了全球治理中的中国智慧,更是体现了中国为建设一个公平、开放、和平的世界的努力。在2017年,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被写入中共十九大的报告之中,成为中国对外关系的指导思想之一。我们应该如何理解“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在多大程度上会影响中欧关系?在欧洲面临着一系列危机的背景下,中欧关系会怎样发展?

中国社会可谓与儒家思想有千丝万缕的联系。日常生活来看,儒家的价值观体现在民众为人处事中,政治层面,统治者的仁义道德是衡量统治优劣的重要尺度。尽管如此,儒家思想仍需接受来自现代社会的挑战,尤其是需要诠释并回应法治,民主,人权这些西方概念提出的问题和挑战。哲学论坛将讨论当下核心的理论问题如什么样的儒家思想才符合中国当代的社会条件,中国是否能批判性地借鉴并学习韩国和新加坡等泛儒家社会的社会政治轨迹。哲学论坛汇聚了当代儒学家的思想精华,旨在唤起人们对中国社会发展理论问题的思考。

今年中国农村板块将集中讨论中国农村下一代未来的方向。在2020年建设全面小康的压力之下,农村扶贫运动进行得如火如荼,但诸多问题也集中体现,如农村人口迁移、农村人口老龄化、留守儿童等。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将是近年中国政府面对的最大挑战。

在当今社会的全球资本主义架构之下,越来越多的中文文学作品被翻译为外国语言,与此同时,也有越来越多的华语作家开始寻求与影视界的合作来刺激大众似乎日益下降的阅读兴趣。我们的特邀嘉宾会从他们在出版界,文化界的工作经验出发,与大家共同探讨文学作品在改编和翻译的过程中的种种困境与契机。

这个板块将使用中文为主要语言,对于中国的艺术和文化进行跨学术领域的探讨。从舞蹈家、书法家到画家,艺术的多重表现形式和多样的呈现角度赋予了这个板块独特的多元性。板块议题将覆盖近100年中国艺术的变迁、西方文化对艺术的影响、艺术文化中表达的潜移默化的社会变革。同时我们也将探索物质文化与精神生活的矛盾以及西方和传统的平衡。

人工智能已经成为了每日新闻,公司在探索使用人工智能提高效率,而劳动力则担心人工智能给工作岗位以及劳动技能带来的影响。中国拥有着最大的劳动力市场、最大的数据资源以及活跃的创新环境。来自中国的创新产品,如微信、移动支付、快递、共享经济已经重塑了中国经济,并驱动着人工智能产业的快速发展。去年,中国接受了超过世界三分之一的人工智能研究经费,比美国发表了更多的深度学习领域的论文,并拥有了占世界23%的人工智能公司。

这个板块将使用中文为主要语言。自改革开放以来,私营企业在中国经济发展中发挥着日益重要的作用,为 GDP 增长与国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做出了巨大贡献。然而,随着制造业的发展逐步减缓,中国企业已到了必须将目光转向创新的时刻。在这段新征程中,企业家们不仅需要紧随科技前沿动向与新兴消费观,更同时面临着国际竞争、市场规则与担负社会责任的挑战。本次企业家板块邀请了来自风险投资、生物科技、理财与媒体行业的诸位嘉宾,以共同探讨中国新生企业所普遍面对的困难、促进其创新的因素,以及中国经济新常态下,私营企业在社会改革与资源再分配中所占的地位。